页面载入中...
新学期开始了,教育部门再次重申为小学生“减负”,要求学校不得过多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购买教辅,不得补课等等。据说,教育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督导组,不定期督导“减负”的落实情况,有的督导人员甚至持便携式电子秤称学生书包,超过一定重量就定性为“超负”了。
称书包,在当前学生教辅材料过多、学业负担过重的形势下,也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笔者认为,这种行为未免太过形式化和极端化,于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丝毫无益。
据笔者了解,在学校给小学生减少作业量、减少书包重量的同时,家长们纷纷自发购买教辅,自行督促孩子在课余时间做习题,有的家长甚至二三年级就送孩子进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和辅导班。虽然“减负”了,但孩子一样挑灯夜战,一样奔走于学校和补习班之间。书包轻了,但孩子们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得到减轻。
这样的“减负”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国教育走传统应试教育的路子,一个学校的好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社会的评价标准往往首要关注其升学率,而升学率的唯一考核标准是分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极端地集中在学生的分数高低上。于是乎“分分分,命根根”,不止学生以分数为命根,学校又何尝不是?
我们一方面高喊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用分数桎梏了学生“全面发展”,这正是当前教育工作的短板。
笔者以为,“减负”是为了松开束缚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绳索,而不是仅仅只关心学生书包重不重。孩子们需要的太多了,他们除了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需要,不能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和学习中健康成长,那么,孩子即使背着空书包上学,其心理压力也一样是沉重的。
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因此,教育必须以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分数控制下的所谓的教学质量为标准!“减负”的出发点是要解放孩子,放飞孩子,但在做法上,与其称书包,不如称称孩子们的心吧!
更多中小学教育资讯请点击:http://www.zhly.cn/education
评论信息:共有 0 条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