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这是一个真实的凡人善举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市审计局的农业环保审计科科长高秀翠和市特教中心盲童吴新明。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高秀翠从媒体播放的公益宣传短片中看到了6岁盲童吴新明。父亲早逝,母亲、姐姐和吴新明都是盲人,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在原市盲校读书的她常常被几角钱的回家路费所困扰,无法回家而住校。短片中,小新明流着眼泪紧紧攥着自己缝制的破旧钱包,一遍又一遍默数着父亲生前留给她作纪念的一角、二角纸币的场景,让高秀翠热泪盈眶。她下决心一定要救助这个不幸的孩子。后在市委党校学习,高秀翠结识了原市盲校副校长李善军。经学校牵线,终于在这年寒假前,在原市盲校她见到了小新明。
第一次见面,高秀翠没有给小新明带钱,而是精心挑选购买了棉衣、毛衣和小女孩喜欢的头花等生活必需品,买了些水果、糖果等食品,捎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生活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因病致盲的小新明靠左眼微弱的视力翻看几乎贴到眼前的书籍,爱不释手。“第一次我不给孩子钱,是怕钱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刺激和压力,形成双方不平等的感觉,毕竟如此境遇中,孩子产生自闭、自卑等情绪心理都很正常。我决定做这件事后,就要以朋友式的交往来帮助孩子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正是基于真心帮扶的想法,从第一次见面乃至以后数年里,高秀翠都婉言谢绝了方方面面的宣传报道。
因为工作忙碌,高秀翠每年只到孩子的学校去一次,按每月百元的数额把1200元钱交给孩子的班主任代管,孩子日常花费可找班主任老师领取。这么多年来,高秀翠每次和孩子见面,交到孩子手中的仅是衣服、食品等生活用品。孩子的历任老师,都把高秀翠的善款和小新明的支出账目记得清清楚楚,老师们都说“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
6年多来,尽管高秀翠和小新明见面不到10次,但是维系两人的情感纽带却愈加清晰和牢固。有一年的某个节日,小新明借用老师的手机给“高阿姨”亲口致谢;2009年冬天,小新明非要为“高妈妈”唱首歌曲,并哭着抱着高秀翠不让离开;2012年“六一”前夕,小新明则送上了自己动手编制的祝福平安的“金苹果”,愉快地领着高秀翠参观了自己的获奖作品;2013年12月3日,全市“国际志愿者日”上,高秀翠不但为小新明带去了新衣服和1200元的资助,还给小新明和她的同学们买去了书包、文具和水果等礼物,同学们一曲《感恩的心》让高秀翠感动得泪流满面;2014年春节,高秀翠接到了孩子编发的第一条手机祝福短信。
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串起了一段没有血缘的大爱亲情,高秀翠用浓浓的母爱温暖了小新明,不仅仅给了她物质的帮助,更给了她成长的快乐。爱的故事还在进行着……
更多中小学教育资讯请点击:http://www.zhly.cn/education
评论信息:共有 0 条评论信息